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0篇
  免费   389篇
  国内免费   1741篇
安全科学   201篇
废物处理   298篇
环保管理   263篇
综合类   2821篇
基础理论   470篇
污染及防治   812篇
评价与监测   65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431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Most native polymers used in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 are admittedly disposable from the environment in a biologic manner, but products possess low mechanical strength. One of the paths to increasing this attribute (if feasible) is their cross-linking, which may, however, affect their readiness to biodegradation. In the presented work this condition was observed on the example of waste protein (Hykol B) cross-linking by means of glutardialdehyde and glyoxal. Degree and course of cross-linking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impedance spectroscopy.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also was to obtain data for constructing a sensor capable of following the cross-linking course in real time, for potential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Hykol in continuous production. Impedance spectroscopy proved to be applicable even to this kind of material marked by considerable water content and exhibiting relatively high electric conductivity; so far it had been used only for materials of low conductivity. An aqueous environment inoculated with digested anaerobic sludge from a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as selected for modeling anaerobic conditions. The relation was studied between cross-linking degree given by content of cross-linking agent (determined by impedance spectroscopy) and biodegradation degree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It was confirmed that network density as given by quantity of added agent not only reduced breakdown degree but also slowed the course of the process. This fact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with cross-linking by means of glyoxal; network density is thus dependent on type of employed substance, which affect type and structure of created network. That not merely forms an obstacle during polymer swelling and dissolution but also prevents access of bacteria to source of metabolized organic carbon.  相似文献   
102.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鸿郭  周少奇  林云琴  钟宁 《环境技术》2003,21(3):22-25,17
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及其特点,对膜分离技术进行了分类,同时阐述了渗透、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微滤和纳滤这些常规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液膜、气态膜、双极膜、膜萃取和膜蒸馏这些新型膜分离技术。提出了膜分离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方向、展示了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3.
有机废气中VOC的回收方法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闫勇 《化工环保》1997,17(6):332-335
介绍了炭吸附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回胥机废报中VOD的原理、工艺流程和工业应用情况,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指出了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4.
洪大林  刘丹 《四川环境》2006,25(2):1-2,5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在渗滤液回灌的厌氧填埋柱基本进入稳定状态后,改用准好氧运行方式。同时监测了渗滤液中有机物浓度以压温度、pH值的变化。改变模拟垃圾柱的运行方式两个月以后。氨氯浓度由2000mg/L迅速下降至101.48mg/L,试验结果显示,准好氧运行方式可以解决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进入稳定阶段后存在的氨氮浓度高的问题,加速填埋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5.
两相厌氧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了解两相厌氧工艺的研究状况,对两相厌氧反应器及相分离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今后两相厌氧工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6.
含锌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传统的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处理含锌废水的原理,系统阐述了其研究进展.微生物固定技术是一种新兴而有效的生物处理技术,尤其是硫酸盐还原菌固定化技术,将厌氧活性污泥包埋,构建稳定高效的微生物体系,以加强其抗毒性和处理效率.因此,在含锌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7.
液膜分离技术处理含Cr6+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文静  程迪  胥维昌 《化工环保》2006,26(2):103-106
采用液膜分离技术处理Cr^6+质量浓度为200—1000mg/L的废水,考察了膜溶剂、载体、内水相、外水相、pH、乳水比(乳液与废水的体积比)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膜溶剂为煤油、载体为三辛胺、内水相为氯氧化钠、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为2%、pn为1、乳水比为1:4的最佳条件下,Cr^6+的去除率可达98.4%。  相似文献   
108.
CO2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介绍了CO2分离捕集最新工艺——电化学法、膜法、化学循环燃烧法的研究进展。评述分析了CO2的各种资源化应用前景:CO2气体用作生物碳源、辅助注射成型剂及有机物(如氨基甲酸酯、表面活性剂)合成原料等;液态CO2用于人造金刚石、热泵干燥、超临界CO2萃取及固体干冰冷喷射清洗等。CO2作为一种潜在的丰富碳源,应不断研发其新的应用领域,加快其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109.
分子印迹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技术,它的产生与发展为环境科学打开了又一视角。介绍了MIT的产生与发展及基本原理,综述了MIT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MIT在固相萃取、膜分离、色谱分析、传感器及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催化剂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0.
冯权  刘则华  梁鹏  邢新会 《化工环保》2006,26(6):483-486
利用由多孔微生物载体构建的好氧-厌氧反复耦合固定床生物反应器进行了高浓度肌苷生产废水处理中试研究。连续84d的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1500-27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2.1h时,出水COD可维持在150mg/L左右,COD去除率达90%~95%。装置运行稳定后,未经沉淀的出水中的固体悬浮物质量浓度小于50mg/L,表明该反应器可避免剩余污泥的产生。中试结果验证了该反应器处理高浓度肌苷废水的可行性和优势,同时为装置放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